在裝配式綜合管廊模具的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振搗與養護環節的質量把控尤為關鍵,直接關系到管廊的結構強度與耐久性。
一、混凝土振搗質量控制要點
混凝土澆筑作業同步進行振搗操作時,振搗棒起著關鍵作用。需特別強調的是,澆筑過程絕不能以振搗替代平倉工序,兩者各司其職,缺一不可。插入式振搗棒是常用工具,在實際操作時,務必垂直插入混凝土,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則,如此方能確保振搗效果均勻且深入。插點布局要均勻合理,嚴格控制在振搗棒有效振動半徑范圍內,逐點有序移動,不得出現任何遺漏,保障混凝土各個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振搗。
判斷每個振點振搗是否到位,有明確的標準:當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表面氣泡完全消散,且呈現出均勻的浮漿狀態時,方可認定該振點振搗達標。倘若采用分層澆筑工藝,振搗棒需插入下層混凝土 100mm 深度,這一操作能有效強化上下層混凝土的粘結,消除兩層間接縫隱患,使整體結構渾然一體。
振搗全程要時刻警惕,振搗棒嚴禁觸碰模板、鋼筋以及預埋件。一旦發生接觸,極有可能因振動引發鋼筋移位、預埋件松動、模板變形等嚴重問題,給工程質量埋下巨大隱患。尤其在靠近立墻模板區域振搗時,為輔助振搗效果,需同步配合使用橡膠錘或木錘,輕輕敲擊立墻模板,促進混凝土密實填充模板邊角部位。
二、混凝土養護質量控制要點
混凝土澆筑成型后,養護工作刻不容緩。對于通水箱涵的底板與頂板部位,收面工序一結束,應立即鋪設塑料薄膜,這層薄膜如同給混凝土表面穿上一層 “防護衣”,起到鎖水保濕的初步功效。在此基礎上,再加覆棉氈布,進一步強化保溫保濕性能,并配合定時灑水,確保混凝土表面時刻處于濕潤狀態,為水泥水化反應創造理想環境。
立墻混凝土的養護時機稍有不同,需待模板拆除后開啟。養護方式與底板一致,即苫蓋灑水,全方位保持混凝土濕潤,促進強度穩步增長。整個養護周期不得低于 14 天,期滿后進行強度檢測,以驗證混凝土質量是否達標。
若施工恰逢冬季,寒冷的氣候條件給混凝土養護帶來極大挑戰。此時,除常規養護措施外,必須額外增添保暖舉措,諸如搭建暖棚、包裹保溫材料等,盡一切可能抵御低溫侵襲。同時,依據實際氣溫狀況,適當延長養護時間,確保混凝土在低溫環境下也能正常硬化,達到設計強度要求,保障裝配式綜合管廊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