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箱涵模具的混凝土澆筑作業中,每一步操作都對箱涵模具的最終質量起著關鍵作用,必須嚴格遵循科學、嚴謹的施工流程與質量控制標準。
一、澆筑前的關鍵檢查
在著手澆筑混凝土之前,施工人員務必對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坍落度進行全面而細致的檢查。和易性直接關系到混凝土在箱涵模具內的流動性能與填充效果,只有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能確保均勻分布于模具的各個部位,避免出現局部堆積或空洞的情況。而坍落度的精準控制則是保證混凝土順利澆筑與振搗密實的重要前提,若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可能會導致混凝土過于干澀難以振搗密實,或者流動性過大而產生離析現象,進而影響箱涵模具的結構強度與耐久性,為后續使用埋下安全隱患。
二、分層澆筑的科學要求
混凝土的澆筑應當嚴格按照既定的鋪筑厚度、順序以及方向進行分層操作,這是確保混凝土結構整體性與穩定性的核心環節。必須確保上層混凝土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澆筑,如此才能使上下層混凝土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有效避免冷縫的出現。當遇到上下層同時澆筑的情況時,為減少上下層混凝土之間的相互干擾,上層與下層的澆筑距離應精準保持在 1.5m 以上,從而保障每層混凝土都能在穩定的狀態下凝固成型,均勻地承受箱涵所受的各類荷載,維持結構的長期穩定與安全。
三、振搗作業的規范操作
當箱涵模具采用插入式振搗器進行振搗時,為保證振搗效果,每層混凝土的澆筑厚度不宜超過 30cm。這是因為振搗器的振搗能力存在一定的有效范圍,若澆筑厚度過大,振搗器難以將深處的混凝土振搗密實,容易導致內部出現蜂窩、麻面等質量缺陷,降低混凝土的強度與抗滲性能。在振搗過程中,振搗器應垂直且勻速地插入混凝土中,并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確保混凝土中的空氣能夠充分排出,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漿且不再冒出氣泡,此時方可認定該位置的混凝土已振搗密實,從而保證箱涵的整體結構質量可靠。
四、高處傾卸的防離析措施
在自高處向箱涵模具內傾卸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發生離析現象,需嚴格執行以下措施:
首先,從高處直接傾卸混凝土時,其自由傾落高度一般應控制在不超過 2m 的范圍內,且應以不發生離析為基本原則。這是因為過高的自由傾落高度會使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受到較大的沖擊力,導致粗細骨料分離,進而影響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強度性能。
其次,當混凝土傾落高度超過 2m 時,必須借助串筒和溜管等輔助設施使混凝土平穩下落,通過這些設施的緩沖作用,降低混凝土的下落速度,減少沖擊力,避免離析現象的發生。
最后,在串筒出料口下方,要特別注意混凝土的堆積高度不能超過 1m,防止因堆積過高產生過大的壓力而導致混凝土再次離析,確保進入箱涵模具內的混凝土始終保持良好的均勻性和穩定性,為箱涵的高質量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五、澆筑過程中的質量保障
在混凝土澆筑的全過程中,對每一振搗位置都要嚴格把控,持續振搗至混凝土泛漿且不再冒氣泡為止,確保每一處混凝土都達到密實狀態。同時,混凝土的澆筑應保持連續進行,不得隨意中斷,因為中途停歇可能會導致混凝土出現冷縫,嚴重影響結構的整體性和防水性能。在澆筑期間,還應安排專人對支架、模板等進行定時檢查,一旦發現有松動、變形、漏漿等異常情況,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如緊固支架、修復模板、封堵漏漿部位等,確保澆筑過程的安全與順利進行,避免因這些問題引發混凝土澆筑質量問題,進而保證箱涵的成型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六、澆筑后的表面處理與質量監督
混凝土澆筑結束后,對于外露的混凝土表面應及時進行修整、抹平處理,使其表面平整光滑,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箱涵的外觀質量,還能減少表面水分散失速度,降低混凝土收縮裂縫產生的可能性。在混凝土初步定漿后,還需進行二次收漿操作,進一步壓實混凝土表面,消除細微裂縫,增強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確保箱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不會因混凝土收縮裂縫而出現滲漏等問題,延長其使用壽命。
此外,在整個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監理人員應全程旁站監督,認真做好旁站記錄,詳細記錄混凝土的澆筑時間、澆筑部位、澆筑數量、坍落度檢查結果、振搗情況以及出現的各類問題和處理措施等關鍵信息,為工程質量追溯提供詳實依據。同時,監理人員還應在現場按照規定制取混凝土試件,以便后續進行抽樣檢查,通過對試件的強度測試等指標檢測,直觀反映混凝土的實際質量情況,確保箱涵所用混凝土的質量完全符合設計與規范要求,保障箱涵工程的整體質量與安全性能,使其能夠在市政工程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中穩定發揮作用,滿足實際使用需求。